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在《Cell》期刊上连续发表三篇里程碑式论文,系统阐明了衰老的核心机制并给出可临床转化的干预路线图。
刘光慧教授在Cell、Nature、Science等顶刊发表成果,引用超2万次,H指数高,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。其衰老研究屡获国家大奖,包括谈家桢奖、科学探索奖等,成果入选“十三五”科技成就展。
这篇题为《Senescence-resistant human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counter aging in primates》的研究发表于《Cell》期刊(2025年9月),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主导完成,是一项系统性探讨干细胞干预灵长类衰老的里程碑式研究。开发了一种抗衰老型人间充质祖细胞(SRCs),通过增强FOXO3活性,显著延缓灵长类动物的系统性衰老过程。利用CRISPR-Cas9对人胚胎干细胞进行FOXO3基因编辑(S253A/S315A双突变),构建抗衰老型SRCs。SRCs表现出更强的抗应激、抗肿瘤、抗衰老能力,且无明显免疫排斥或肿瘤形成风险。在老年食猕猴中进行为期44周的静脉回输实验,评估其对多系统衰老的影响。
这篇题为《Systematic profiling reveals betaine as an exercise mimetic for geroprotection》的研究发表于《Cell》期刊(2025年6月),系统探讨了运动对健康的分子机制,并首次发现甜菜碱(betaine)是一种模拟运动效果的“运动模拟物”(exercise mimetic),具有抗炎和抗衰老(geroprotection)作用。通过招募13名健康男性,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,进行单细胞转录组、血浆蛋白组、代谢组、微生物组等多维度分析。使用小鼠模型验证甜菜碱在运动模拟中的作用机制。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甜菜碱作为运动模拟物的潜力,其通过抑制TBK1信号通路,发挥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衰老等多重作用,为开发“运动药丸”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。
这篇题为《Metformin decelerates aging clock in male monkeys》的研究发表于《Cell》期刊(2024年9月12日),系统评估了二甲双胍(Metformin)在延缓雄性猕猴衰老方面的效果,提供了多组学、跨组织、单细胞水平的证据,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潜力。选择13–16岁雄性猕猴(相当于人类40–50岁),分为对照组(O-Ctrl)与二甲双胍治疗组(O-Met),治疗周期为40个月。多组学分析(转录组、蛋白质组、代谢组、DNA甲基化)及单核RNA测序(snRNA-seq)分析肝与脑组织。二甲双胍在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抗衰老作用,尤其在延缓大脑和肝脏衰老方面效果显著。其机制主要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,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转化前景。研究为开发抗衰老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。